如果说道北京最近的热门“网红打卡地”
北京展览馆绝对是地标之一
在这里举办的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
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一幅幅历史照片
一件件文献实物
都可以让观众从中领略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来的辉煌成就
科技日报记者在参观完成就展后
特意梳理出6个核工业领域的“新中国第一”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
“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
“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开工建造”
“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座快中子反应堆”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些“第一”背后的故事。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研制核武器发展原子能工业是国家独立民族自强的重要保障。
1952年11月1日,美国研制的世界第一颗氢弹爆炸,其威力相当于1945年在日本广岛爆炸的原子弹的几千倍。
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我国领导人高瞻远瞩,决定自力更生研制自己的原子弹和氢弹。
铀是制造原子弹的核心材料,有没有铀资源,决定着我国能不能自力更生地发展核工业。
1954年,地质部的一支地质队伍在综合找矿中,在广西发现了铀矿床。1954年秋,时任地质部常务副部长的刘杰和李四光先生、钱三强先生三人,带着产自广西的铀矿石标本,向毛主席、周总理汇报。
刘杰手持盖革计数器进行探测,放射性物质使仪器发出响声,这证明中国地下埋藏有铀矿。
其间毛主席问刘杰,“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刘杰回答:“据专家们初步考察,我国南方包括广东、湖南、江西等地,有可能找到有工业价值的铀矿床。”毛主席高兴地说:“很有希望,要找,一定会发现大量铀矿。我们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我们国家也要发展原子能!”
汇报结束时,毛主席拉着刘杰的手说,“这是决定命运的事,要好好干!”
这块“开业之石”将刘杰带进了核工业,也让我国核工业正式起步。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作出了创建中国核工业的战略决策。
在铀矿地质勘探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开始了铀矿山和水冶厂建设“五厂三矿”。
建设者们风餐露宿、白手起家,在恶劣的物质条件下抢进度赶工期。粮草初具、兵马动之,位于北京市花园路的九局在1958年1月成立后,迅速聚集了一批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他们毅然放弃自己从事多年的专业研究和技术工作,怀着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奔赴新的岗位。
1964年10月16日,巨大的蘑菇云在新疆罗布泊荒漠腾空而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在国际上,氢弹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核武器,氢弹研究被核大国列为涉及国家安全的“最高机密”。
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为了突破氢弹原理,上级将黄祖洽先生、于敏先生及其研究小组中的30余人一起调往核武器研究院理论部,集中力量攻克氢弹,但迟迟未得要领。
1965年9月,于敏率领13室部分人员,带上被褥、脸盆、计算手册到上海华东计算所,利用该所运算速度为每秒5万次的计算机,完成加强型核航弹的优化设计任务。
剥茧抽丝,氢弹构型方向越来越清晰,于敏和团队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爆炸当量为330万吨级,与理论设计完全一样!
尽管当时条件非常艰苦,然而从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到突破氢弹,我国仅用了26个月,创下了全世界最短的研究周期纪录。这对超级大国的核讹诈、核威胁又是一个漂亮的反击。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
核潜艇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的最为先进的水下武器装备。只有拥有核潜艇,特别是拥有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国家,才称得上是具备战略核反击能力的国家。
1958年,我国启动核动力潜艇工程项目,苏联以我国不具备条件为由拒绝援助。毛主席豪迈地讲:“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论证核潜艇工程项目时,我国在核潜艇建造方面所掌握的知识近乎为零,不得不靠“自教自学”。研究室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而且都不是核专业,我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就和其他几位留苏的同事当起了老师,开设了反应堆等五门专业课。研究室大多数人只会俄语不会英语,外文资料又大多为英文,于是他组织英语学习。大家从早晨5点多钟起床就背英语单词,甚至上厕所时也在背,夜深了也要背上几遍才去就寝。那时没有电脑,仅有一台手摇计算机,他就和大家拉计算尺、打算盘,靠这些工具没日没夜地算出数以万计的数据。
1965年,核潜艇项目再次启动。彭士禄走进深山,主持核动力装置的论证、设计、试验以及运行的全过程。在粮食不够、靠野菜充饥的年代里,仅用6年,我国就依靠自己的力量造出了核潜艇,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74年8月1日,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向海而兴,中国正迈向建设海洋强国的崭新征程,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世代夙愿正逐步变为现实。
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电站
并网发电
早在1970年,周恩来总理就提出:从长远来看,要解决上海和华东地区用电问题,要靠核电。
1974年3月31日,人民大会堂新疆厅,彭士禄、我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的总设计师欧阳予拿出大量设计图纸,外加一个有机玻璃制作的压水堆模型,向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谷牧等中央领导人汇报。
30万千瓦压水堆建设方案和设计任务书在这次会上获批,并以周恩来总理最先提出建设核电站的日子——1970年2月8日命名,称为“728工程”。
虽然被批准,但中国核电发展之路绝非坦途。
与同期“引进”的大亚湾核电站相比,立足“自力更生”的“728工程”是否必要的纷争不断,甚至堆型确定后,还面临下马的可能。
幸运的是,通过自己建造实践掌握技术、培养人才的方向与决策没有被放弃。1982年8月19日,“728工程”正式上马,同年正式命名为秦山核电厂。
上世纪80年代初,100多个科研单位,7个设计机构、11个施工单位,加上全国585家制造厂,来自西北、西南等核基地的核工业大军开始向秦山集结,由二机部统一归口。
中国核工业第二次创业的宏伟篇章就此开启,“九堆绕秦山”的壮美画卷就此展开。
彼时秦山脚下是一片海涂,核工业建设者在边调迁、边安家、边施工中完成了120万立方米土石方的开采和搬运任务。秦山核电站的全部技术图纸都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绘制,横向垒起来,长度足有1公里,
1991年12月15日,秦山一期3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成功并网发电,我国大陆核电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
按照规划,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达到 5800 万千瓦,在建达到 3000 万千瓦以上。
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
华龙一号开工建造
虽然起步较晚,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较快掌握了世界先进核电技术。
当全球在建的三代核电机组相继陷入拖期“泥潭”,我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成功打破了核电领域“首堆必拖”的魔咒。
2015年5月,“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项目——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开工,去年提前15天精准完成吊装。
“作为首堆示范工程,工程的设计方案固化和装备制造是影响工程的两大风险领域。中核集团目前已经有力化解了上述两大风险,有信心在2020年建成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邢继近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2019年是“华龙一号”首堆建设的关键之年,将由设备安装阶段转为调试阶段。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郑玉辉告诉记者,就在建规模和发展前景而言,我国已成为全球三代核电发展的中心,具备了从“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迈进的条件。
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座快中子反应堆
为了核电的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我国确定了“压水堆-快堆-聚变堆”的核能发展“三步走”战略,快堆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因为具有良好的增殖和嬗变特性,快堆在核工业全产业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闭式燃料循环的重要环节。由于快堆中快中子具有的增殖优点,基于快堆的先进燃料循环系统可以使铀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到60%-70%,从而可将人类利用核能的时间从上百年延长到数千年。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开始发展快堆技术,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行工程技术研究,启动了第一座快堆——中国实验快堆研制工作。该项目于2010年7月21日实现首次临界,2016年9月完成竣工验收,标志着这一国家重大项目圆满结束。通过实验快堆项目,我国积累了钠冷快堆的设计建造经验,未来还将通过项目实现我国钠冷快堆技术的进一步提升。